空中俯瞰,蜿蜒2公里長的烏龍河和柳林河,源自湖北省荊門京山市白谷洞村孝子潭,與下游京山河連通,是京山河水系治理的重要節點。
沿河而下,白谷洞村整治河道300米,歷時4個月。全線清淤、護砌、綠化、硬化,依水而建的白谷煙村鄉村景區,已于2022年底開園迎客。
“景區入選了國家文旅部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。改造后至今,吸引市內外游客30多萬人次,帶動300多名村民就業,每年為村集體增收60萬元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彭庚介紹。
白谷煙樹景區的河流(余琴 攝)
走進景區深處,睡蓮靈俏,瀑布飛流,帶來一絲涼爽與愜意。村委會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,本村人可免費入園游玩。每至傍晚,村民們三五成群,來到景區散步納涼,享受著水美鄉村建設帶來的家門口“小確幸”。
村保潔員羅秀祥身手敏捷,是河道清理的一把好手。每天清晨4點半,他便開始進行村莊垃圾清運工作,并自愿清理河道及周邊垃圾。河道巡查員張作華則啟動了景區和河道巡查工作。目前,全村有28位村民參與景區及河道管護工作。
每逢節假日,白谷煙樹景區游人如織。村民向其軍趁著熱鬧做起了兒童游樂船的生意。“船票10元至20元不等,有時一天可收入1000元,每年1萬元不在話下。”向其軍平時也會順手清理河道垃圾和青苔枯枝,不時往河里投放魚苗,自覺維護河流生態,“這是村里的母親河,還是村民的致富河,大伙都很愛惜。”
“村里治理了塘堰、溝渠、河道等23個小微水體,因地制宜實施水系連通工程,修建水邊步道1000米、親水平臺5個,實現了路相通、樹成行、草蓋坡、渠成網。”前任白谷洞村河湖長劉攀說。期間,2700余村民自籌資金85萬元、參與籌勞1000人次。
白谷洞村河道治理后水質清澈(余琴 攝)
河水清了,鄉村發展開啟了新思路。村里積極推廣水中養魚蝦、水面種蓮藕、塘堤種樹木的立體種養模式,大力發展“小微水體”經濟,讓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。
夏日農田,荷葉連連。在白谷洞村2組,66歲的朱秀珍正忙著巡水灌溉,清除雜草。原本是村廚的她,自從村里水質改善后,又多了一本致富經。“我種了有3.5畝蓮藕,收益能有五六萬元哩!”豐收的喜悅在她臉上洋溢。
村口的共享菜地里,應季蔬菜長勢喜人。昔日,每家每戶只有一個簡易化糞池,生活污水直排溝渠。現在經過三級化糞池處理后流出的清水,從澆灌菜地的“廢水”變成“肥水”。村里借勢城區“菜籃子”傳統,吸引市民鄉村種菜,每畝凈收益達到1萬元。
“白谷洞村水源條件好,這里有看得見的綠水青山,來這里種菜我們吃得放心。”家住建材大市場的張阿姨,特地來到白谷洞村選定了一塊菜地,種上了黃豆和花生。300多片菜地,形成了小有名氣的綠色產業。
白谷洞村鄉村美景一角(余琴 攝)
隨著來游玩休閑的市民增多,村里鼓勵并引導有意愿的農戶經營農家樂。目前,全村已發展農家樂12家,從業人員57人,另有村民在村內“擺起攤”,銷售自家種植及制作的農產品。從去年數據看,村里人均收入達3.08萬元,較周邊村莊高出0.52萬元。
河與人,相生相依。“這是我們兒時的樂園,是農田的灌溉之源,如今,又成為村民致富的希望之源。”在村里生活了60年的老一代村支書盧繼承深有感慨地說。
村莊,見證了河兩岸的發展與變遷。河流,也被村民熱愛守護,共同譜寫著美麗與富裕的和諧樂章。(記者 余惠玲 通訊員 余琴 朱曼)